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-实验的探索(2)
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-实验的探索(2)
[摘要]数学实验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常见的教学策略,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改中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.结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亲身体验,从多个实施方面对数学实验的案例进行初探.
[关键词]数学实验新课程新理念研究性学习
新课程,新理念,要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学习方式.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(7~9)课程标准(实验稿)》中指出“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,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、实验、猜测、验证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”.数学实验,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、动手实验,交流验证,来进行探索数学内容的过程,它突出了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,有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“做数学”和“用数学”的过程.在近年尤其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,数学实验已逐渐成为数学教学中教师们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.
在与新教材第一次亲密接触的过程中,笔者对数学实验进行了尝试和探索,有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.以下是笔者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对数学实验的几个案例及反思.
一、在联系生活过程中的数学实验
《数学课程标准》强调: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现实的、有趣的、富有挑战性的,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,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让他们在自主探索、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,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,发展数感、提高探索、发现和创新能力。
案例
教学内容:
七年级(上)《13亿粒米到底有多大》
教学过程:
步骤一:创设情境,合理猜测
师:学校政教处老师发现同学在学校吃午餐时,浪费粮食的现象十分严重,他想写一张宣传标语,张贴在校园内,告诫大家不要浪费粮食.但是,标语中有些数据不知道该怎么填,你能帮帮他吗?
学生活动:结合生活常识,多角度、多方面地进行猜测(如可能是10吨、1.3立方米、20车、可供10位灾民吃3年…)
【设计意图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,创设问题情境,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,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大胆猜测.
步骤二:实验操作,验证猜测
师:我们有了不同的猜测结果,这些猜测是否可信呢?(不一定,要验证)
建议大家小组合作,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“13亿粒米到底有多大”.
活动要求:
①先设计估算步骤,再根据步骤操作;
②动手实验时,合理分工协作;
③填写估算报告,并作好汇报准备.
④合理评价实验过程及结果
实验器材:米粒、天平、量筒、计算器、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.
(学生开展活动)
小组1的实验报告:
“13亿粒米有多大”实验报告
实验目的可供10位灾民吃多久
实验工具米粒、天平、计算器
实验步骤及过程2、
数出200粒米2、称出它的质量是4克3、算出平均每粒米的质量:4÷200=0.02克4、13亿粒米的总质量:0.02×1.3×
=2.6×克=26000千克5、一般地,若1位灾民每天吃0.5千克,则10位灾民每天吃5千克,26000÷5=5800天,约16年
估算结果这么多米可供10位灾民吃上,约16年
学生评价:这小组的方案很好,它让我切身体会到“13亿粒米真多,它可供10位灾民吃上约16年”,但我提个建议,数200粒米,太麻烦,其实只要数20粒米,称一称多重,就可以算出13亿粒米有多重.
师:称“200粒米”和称“20粒米”,哪个好?为什么?
小组1:我认为还是数“200粒米”称好,因为这样比较精确一些.
师:那么称“20xx粒米”不是更精确吗?
小组1:但数“20xx粒米”太多了.数“200粒米”,我们每人只要数“50粒米”,比较方便.
师:看来实验时,我们既要尽可能精确一些,又要尽可能方便一些.
小组2的实验报告:
“13亿粒米有多大”实验报告
实验目的用多大的箱子来装
实验工具米粒、1立方厘米的容器、计算器
实验步骤及过程1、用1立方厘米的容器来装米2、数出这么多米是40粒3、13亿粒米的总体积:1.3×÷40=3.25×
立方厘米=32.5立方米4、要用边长为3.3米的正方体箱子来装,而我班最高女同学的身高是1.65米,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他身高的两倍
估算结果用一个大箱子来装,它的边长是我班最高的女同学身高2倍
学生评价:小组2的实验方案真神奇,他仅只用了1立方厘米的容器和计算器就估算出结果了.
小组3、小组4分别作了实验汇报……
师:这些估算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