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微信阅读阅读阅读微信文章人物微信公众号文章

耳朵里的明星|长报道


姜广涛每天的生活周而复始,早上七八点起床,打开电脑对接项目,11点奔赴录音棚,12点开工,到夜里10点收工,回家接着回复邮件,凌晨2点左右睡觉。配音演员的生活大抵如此,他说。摄影 李英武


好时代?坏时代?


徐燕是边江、黄渤的班主任,一手创立了北京电影学院第一个配音班。看着这一茬年轻人的成长,她总觉得自己生得幸运。她开始配音的那个年代,正是「文革」后,国家开始大量引进《乱世佳人》等经典电影,她平时在学校上班,有空档就去央视给这些片子配音。徐燕说,作为配音演员,能不能在这行立得住还是要靠作品,而那个年代他们每天面对的都是好作品,有「很大提升自己的空间」。


「这一代孩子没有选择,他们得养家糊口。」72岁的老太太端坐在凳子上,为这些被网友吐槽的年轻孩子鸣冤。在她看来,配音演员只是一部戏的最后一个环节,戏是市场决定的,火什么拍什么,一个题材起来就扎堆上,也就那么几个声音,观众当然会烦,「就像快餐,都是pizza饼,只不过今天香肠口味,明天玉米,后天鸡肉,谁受得了,戏要好,就不会有这些问题。」


她想起自己上学那会儿,每天对着一个深棕色的收音机,等着中影录音剪辑栏目,《卖花姑娘》《叶塞尼亚》《简爱》,一部片子放半年,谁都没觉得烦。她曾去上海译制片厂学习过几个月,一部片子经常配一个月。来一个片子,厂长带着大家开会,阐述一遍大概剧情,翻译翻完,厂长、配音导演对一遍台词,改一道,口型员开始抠口型,一遍又一遍,等台词跟口型完全一致,再交给配音演员。正式配音前,还得组织开会,厂长给大家讲影片背后的历史背景、社会背景,配音导演给大家讲角色,反反复复,直到演员把人物吃透。厂长总跟他们念叨,配音要「还魂」——用中文准确优美地表达外国人的感情。


「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待精品的这种心。」徐燕表情凝重,「现在还是太浮躁了,现在谁给他们这样的作品和时间。」


作为配音演员,她最享受自己的声音打动观众。有时候收到粉丝的信,称呼写「徐燕姐姐」,她乐得不行,当时自己已经四十多。在一位上译厂家属的记忆里,最辉煌的时候,配音演员每天都会收到一捆信件,几十封,大多表示仰慕、想学配音、能不能收他为徒,甚至能不能去他家做保姆,算作学费。在当年,演员和配音演员的观众地位、社会收入都一样高。


姜广涛经历了译制片时代的尾巴。他19岁进入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,配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龙套角色,司机、小警察、小贩。那是1990年代中期,译制片市场下滑,厂里活也开始减少,给《人鱼小姐》女主殷雅俐瑛配音的陈红,天天给他念叨,「老姜,译制片这门口有人给拦了一下似的,他妈的一个活儿也没有。」


姜广涛不得已离开了译制片厂,卖菜刀、各种优惠卡、磁带,给公司画K线图,倒腾了一圈。后来背着被褥,在1997年的中秋节,到了北京,跟着厂里的老配音导演开始闯荡。


回头看自己的职业之路,姜广涛觉得一切都是被命运推着往前走,曾经有两次,他甚至想过自杀,怎么配也配不好,得不到认可,好在「胆子小」,不敢。中间也想过去做其他的,2000年,他去考了北京电影学院,上的录音系,结果上学两年,找他的全是配音的,毕业以后,又重新回到配音圈。


那个年代的戏少,配音演员很不稳定,「有点无业游民的意思」。2004年,季冠霖刚来北京的时候,只把配音作为一个缓冲,每天想着怎么找到一个「单位」——有稳定的收入、有保险、有户口。她住在东直门一个小房子里,每天等活,有时候连着一个月没什么戏,慌得不行,她就和男友——现在的老公,去坐13号线,从东直门坐到西直门,绕一圈,看看风景。随时随地手里攥着手机,一直没回应,就瞎怀疑,是没电了还是欠费了。


直到2011年前后,配音市场慢慢火起来。在一位沈阳配音演员的印象中,同行开始到处办配音培训机构,影视、游戏、动画配音需求越来越多,网上认识的一些同行前后离开家乡,到北京、上海发展。


过于追求速度的市场也让一些人开始担心,「数量上去了,质量跟不上。」著名配音演员刘广宁的儿子潘争在电话里说,现在的配音演员是裹挟在市场里的人,没有艺术空间,「现在对配音演员来说,真的不是一个好时代。」


季冠霖偶尔也会怀念以前的时光。那个时候,经常一大群配音演员一起配一部戏,一部戏做半个月。每天,男男女女、老老少少,一大拨人在一起,到谁谁进棚,外面的人一起聊聊天、互相切磋下技艺,时不时一起做个饭。


现在不可能了。一方面技术进步,音轨可以单录每一个角色,再者,戏太多,过去一群人一起录,一个月只能录两部戏,现在一个月要制作5部戏,单录更快,她每次四五天就能录完一部主角的戏。58集的「三生」,她6天完成。


「从两三年前开始,再也没有一群配音演员一起录一个戏的时候了。」季冠霖有点失落地说。采访中,每次有人经过,她都停下来跟人打招呼,问好、拥抱、道别,「见一面不容易」。


老一辈的配音演员也正学着适应高速运行的行业节奏。看着现在有些配音的年轻人,进棚前还搞不清角色,到了棚里才找感觉,从业30多年的国家一级演员、著名配音导演齐克建感慨,「那叫配音,可不是配音演员。」齐克建也理解,剧太多,需要的人也多,门槛自然降低了。他有些无奈地感叹,现在什么都依靠技术,他看有些剧,主演都不在一起对戏,各自拍完,后期抠图放一起,「能有什么演技,哪有感情。」有次吃饭,他的好友、著名演员刘佩琦跟他抱怨说:我们那一代人,年轻的时候,拍戏前去找前辈,特客气地说:老师,对对词可以吗?现在,他去找年轻人对词,对方一笑:哎呀,老师,对什么词,您可真逗,待会儿拍就行了。


齐克建想起早年,自己刚入行那会儿,配音演员门槛极高,都得经过专业的表演训练,所有的配音演员都来自话剧团,各个都是演技派。他拿出一个小本子,封皮写着——配音协会通讯录,兴奋地读起来,「蔡明(话剧演员);韩童生,中央实验话剧院;梁冠华,北京人民艺术剧院;张涵予,煤炭文工团;何冰……」


那时候,他们的偶像是上译厂的乔榛、童自荣、毕克、邱岳峰、刘广宁,大家争先恐后去买录音带,拿回来学习。他把毕克的《尼罗河惨案》,翻来覆去地看、听、模仿。张涵予、给唐老鸭配音的李扬喜欢邱岳峰,就去专门录一段他们的磁带,每天放耳朵边上。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,他们这批人每天攒在一起,配译制片、配动画,各个提前把本子「吃透」,卯足劲,想超过对方。


「不可超越,时代过去了,你得接受啊。」齐克建坐在录音棚控制室里,笑眯眯地指着自己那把凳子说,「我就在这儿一坐,安安稳稳地,坐这儿把眼前这活干好,就很好。」


免责声明:由于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、来源较多,当您在查看好东西(www.haodonxi.cn)所整理的信息时,企业的信息可能已经发生变更,请慎重核实,"好东西"不做任何形式的保证和担保。"好东西"信息来源于网络"好东西"不对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,请用户慎重选择使用该信息。"好东西"业作为信息获取平台不参与用户间因交易而产生的法律纠纷,纠纷由您自行协商解决。

投诉方式:511543066@qq.com,是处理侵权投诉的专用邮箱,在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,请您尽快联系悉"好东西"工作人员处理,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给您答复,感谢您对"好东西平台"的关注与支持!

日最新精选